2,大家考虑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觉得希望有更多的银行贷款来为国民经济服务,但是银行发放贷款是有风险资本的约束的,有资本充足率的约束的,现在银行不断地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获得资本,是为什么呢?就是要应付信贷不断扩张的需求,因而银行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要充实资本金,要作为未来信贷扩张的资本,因而银行的资本第一个是要承担未来向社会进一步提供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他要为未来经济出现坏账做冲销的准备。
最终的结果印证了笔者的判断。如果应对适当,中国经济也可能陷入长期低速增长的困境,从而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而目前即使根据审计署的普查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率也已经达到56%。尽管日本自2011年以来出现连续的货物贸易逆差、长期以来存在服务贸易逆差,但受到持续较大的海外投资净收益的支撑,日本一直处于经常账户顺差。公共部门的风险减震器,是整个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这就为政府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定金融市场或提振实体经济创造了充足的政策空间,而不会对政府融资能力或成本造成显著负面冲击。另一方面,根据各种坊间传闻,不少地方政府这次申报的债务水平依然显著低于真实债务水平。在制造业,产能过剩不仅出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PVC等传统行业,甚至出现在光伏、风电、造船等新兴行业。
然而,令人棘手的问题在于,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一系列变化,使得上述减震器面临失效的风险。这一态势再度引发监管机构警惕。上述神话破灭于1990年年初。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用伪造证书担保融资、对个人超出常理的巨额融资事件频有发生。1987年5—9月末,日本长期国债利率由3.9%上升至6.7%,联邦德国则由5.4%上升至6.6%。日本转型时期发生资产泡沫的原因分析 (一)对经济转型认识不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转型期。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的一年之内,美联储四次下调法定利率(从7.5%降至5.5%)。
由于美联储并未采取市场人士期盼已久的降息行动,相反由于担心通胀反而在年初开始加息,欧洲市场利率也开始上升。1973年10月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日本和联邦德国同时经历了相同的事情:本币猛烈升值、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冲击、实行超低利率等,但是后者并没有出现资产泡沫。与石油危机并存的,是劳动力的短缺以及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同时为了减少公害又必须增加的环境成本。1990年3月,日本银行第四次加息如期而至,且一次加息1个百分点至5.2%。从中央银行方面看,原来对经济过热的担心也被危机而冲淡,在政策操作上进一步纵容了景气加速上行。
在泡沫经济时期,对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近乎疯狂的炒作,监管部门实际上是纵容的。这次政策调整的迟滞导致永久低利率神话的产生,而永久低利率神话正是日本资产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历史证明,当经济以超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奔跑时,发生资产泡沫乃至成为泡沫经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这一时期的资产价格上升是有基础条件支撑的,主要由景气复苏导致。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放松金融管制对资产泡沫的影响,但简单将金融自由化作为诱发经济泡沫的原因是有失偏颇的。同时客户只要以土地或股票担保,就可以投放信贷而忽略对资金用途和安全性的审查。
但是不幸的是,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爆发了黑色星期一,股票和债券价格同时暴跌,金融市场利率跳升,美元加速贬值进入1美元兑130日元区间。到1973年底,原油价格从每桶3.01美元猛升至11.651美元,涨幅近4倍。
1987年日本经济复苏,恰在此时,日本国内经济政策目标与国际政策协调目标之间出现了深刻的矛盾:按照卢浮宫协议,日本须继续坚持协调降息的方针。30年期美国的国债利率随之下降,由10.8%降为7.3%。为应对黑色星期一的波及影响,日本银行不得不动员各种金融调节手段为市场提供资金,压低市场利率,同时在外汇市场大量购入美元卖出日元以支持美元汇率1973年之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宣告结束。1987年12月,联邦德国率先将基准利率下调至2.5%。在这场风暴中,日本的企业、银行、证券公司、寿险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均遭受了巨大损失。
第二产业增速迅速放缓、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但日本国内社会仍然自信心满满,认为日本模式不可战胜,可以用政策扭转经济颓势。
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的一年之内,美联储四次下调法定利率(从7.5%降至5.5%)。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中国的几点有益启示。
为防止通胀,日本银行和联邦德国中央银行开始通过金融市场调节引导市场利率上行。第二,要避免政策失误和误导市场预期。
原有依靠廉价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土地,通过高强度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下滑是必然的结果。为应对黑色星期一的波及影响,日本银行不得不动员各种金融调节手段为市场提供资金,压低市场利率,同时在外汇市场大量购入美元卖出日元以支持美元汇率。中国入世之后,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加深。第三,外部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四,在金融改革过程中,要强化金融监督,防止出现监管空白,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国家的隐性担保。原油价格上升过快,使日本经济陷入滞涨。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1989年5月,日本中央银行终于开始加息,当年12月,利率水平已经达到4.25%。
除了资产泡沫以外,任何用词都无法解释这种暴涨。因为对于银行来说,永久低利率就意味着永久贷款难。
在泡沫经济时期,对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近乎疯狂的炒作,监管部门实际上是纵容的。这种氛围之下,日本政府不惜采取非常规手段(不适当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该协议表示,美元进一步贬值将对贸易黑字国带来经济萧条,并引发美国的通胀。1990年5月,债券和股票稍微稳定,国债收益率回到6%区间,日经指数回到32000点附近,下跌的日元汇率也开始趋稳。
为应对通胀,日本央行再次加息0.75%使基准利率达到6%。在发达经济体中,日本受到的打击最重,经济增速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对石油过度依赖。
日本转型时期发生资产泡沫的原因分析 (一)对经济转型认识不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转型期。美联储则于1988年9月上调基准利率至6%。
G5与G7彻夜联络协调,用24小时消除了再度发生上世纪20年代末期大危机的恐慌。日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保护,使企业和民众普遍认为金融机构不会倒闭。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